当前位置: 首页 >> 精选案例 >> 第五章 审察病机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因于湿首如裹”案

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案
来源:内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作者:内经网络课程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6-12-01 13:04:58
核心提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言人体中阳气不足,因而感受湿邪,使清阳之气更受阻碍,不能上升于头,出现头重而胀甚至昏蒙,如以物包裹之状。

  [临证应用]

  举验1   郭某,男,24岁,大学生,1974年诊.患者自诉三年来头昏困重,嗜睡。每天早晨因沉睡而听不到起床铃声,上课时亦伏案而酣睡不醒。因身为学习班长,遂自己极力控制,但不能自持。曾服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中药无效。询其起病经过,谓数年前服兵役时,曾在南方某地驻军,每天晨起操练后均到清水溪洗浴,约半年后渐感头身困重。复员上大学后,症状加剧。尚有后背发凉,如以冷水喷洒样感觉。脉象缓,舌苔薄白。食欲正常。大便调。

  证属湿邪困表,治以解表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味。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蔓荆子12克

  川芎10克    防风6克      生苍术10克

  藁本10克    荷叶8克      生甘草6克

  葛根12克

  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后诸证悉除,能正常学习和工作。

  举验2   李某,女,38岁,1988年7月30日诊。四年来头重如裹,周身乏力,胸脘痞满不舒,食欲不振。日渐加重,已有半年不能工作。来诊时,由其母及妹扶持左右才能勉强行走,上一层楼需休息一、二次。面色黄而浊,形体略瘦,精神疲惫,病情由其母代诉。舌苔薄黄,脉象濡细。大便不爽,或一日或二日一解。

  证属中焦湿热,治以清热化湿。方选三仁汤加减。

  杏仁10克    白蔻仁8克     生苡仁15克

  半夏10克    滑石块12克   厚朴8克

  木通8克      淡竹叶4克     荷叶8克

  羌活8克      皂角子10克   晚蚕砂10克(包)

  四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8月4日再诊:药后头身困重明显减轻,上楼时不必别人携抚。自述病情好转,精神较初诊时振作。大便已爽。

  前方去皂角子、晚蚕砂,四剂。

  服后病愈。

  [发 挥]

  湿浊之邪,其性属阴,最易阻隔阳气,使之不能畅达。不论其中于表、,客于里、伤于下等不同部位,均可出现重滞不爽之类的症状。如大便不爽,带下粘浊、肢体困重等,其中“首如裹”是其典型症状,所以《生气通天论》把它特别提出。当然,“首如裹”仅是湿邪困阻阳气,使清气不能上升温养而表现出的一个症状,不能误解为“湿气伤于头”。《阴阳应象大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人之精明聪敏,需赖阳气的温养,今湿邪困遏,清阳不升,是以头重昏蒙。

  举验1男大学生,其湿邪伤表的病因十分清楚,即当操练之后,玄孔开张之时,每以清凉溪水洗浴,致伤表阳,湿邪留连。所幸其年轻体壮,邪气终未入里。后背“洒洒恶寒”,也是阳气被伤,邪客肌表的反映。前医用健脾益气之药治疗,是病轻而药重;用活血化瘀法,药亦难达病所,故无效。笔者用芜活胜湿汤为主方散其表湿,所以收效显著。其中加荷叶、葛根,不仅可以达邪,且能通畅经脉,振奋阳气,苍术生用,可祛表湿,与炒用去里湿者不同。还需提及的是,一般来说外感病的病程短,但该例则已三年,这是由湿邪缠绵的性质所决定的,而非风寒暑热外感可比。其实,本人用羌活胜湿汤尚治愈过五年表湿证的病人。所以说判断是否属于表证,不必机械地依据病程之长短。

       举验2虽亦有头身困重,但尚有胸脯痞满、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等症状,显系中焦气机不畅所致。又周身乏力,几致无力行动,看似正气大虚,其实仍以湿邪阻滞为基本病机。《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实四肢。”此例湿阻中焦,既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又阻隔清阳之气的布达,于是疲乏至极。待湿邪去,阳气达,四肢自然轻健。因此三仁汤加减四剂,患者便能行走。临床见有乏力不支者,均当详辨其虚实,勿违《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伤正,绝人长命”之训。此外,本方中除芳香开散之品外,用滑石、苡仁、木通、竹叶等,使邪从小便去;皂角子、晚蚕砂利大肠湿浊,使邪从大便出;羌活可达表散湿。总之,治疗实邪为患,需使邪有去路,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此又绝非仅指治疗湿病而然。

首页
课程概况
课程简介
师资力量
教学资料
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
教学进度
精编课程
电子教材
教学方法
教学成果
精编课件
视频资料
授课视频
相关视频
精选案例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五脏之象
第三章 血气精神
第四章 经脉之道
第五章 审察病机
第六章 病之形能
第七章 四诊参伍
第八章 治之大法
课后习题
模拟试题
交流园地
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库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点击量